一半演员是真医生,这样的国产医疗剧能看么?
曲目:一半演员是真医生,这样的国产医疗剧能看么?
NJ:
时间:2024/11/14
发行:
01 开放还是自守?
前不久,新闻放出政策,中国将扩大免签范围,未来国际开放和交流将会进一步扩大,同时,越来越的外国人来到中国,通过拍摄短视频感受中国各处的发展,并且感叹:“简直是生活在未来。”
那么各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从公卫的角度来说,促进国家的开放与交流,人员的频繁流动,会带来疾病的迅速传播,有些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小众,但也会致命的疾病。本来是国外的新闻,24小时后成为身边的威胁。感染科就是在这个时代下成为后盾的重要医学科室之一。为了让国内更多人认识到出国在外会遇到的传染病威胁,也诞生了一门新兴分类——旅行医学。开放意味着有一定风险,但我们可以用科学去减少代价,为大家保驾护航。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华山感染出品了这样一部有趣的微电影。
02 交流是伤害还是理解?
有一部影片,提出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交流能加深沟通,帮助人们达成理解,人需要交流才能更好合作,贴近彼此。
这种观点,可谓是大家共同的认知,也是较为普世的价值观。
另一种观点是:人和人的理解是不容易的,观念差异必然带来沟通不畅甚至情感伤害,这种情况下,回避社交,自己管好自己,效率不是更高?
这两种观点你站哪一种呢?
规培医生王小继在华山感染科工作三年后,成为了一名主治医师。在他心中,交流是至上的法宝,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而信任的基础就是交流。结果,同期规培的另一位女医生董全福却是个不好惹的,在她看来,职场当中,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有什么可交流的,大家业务能力拿出来说话,别的都是浪费时间。两个人因为观念的不同,在对待病人,对待同事,对待科研和临床的许多事上矛盾重重、分歧多多。交流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交流让我们彼此更了解对方的想法,更深理解和包容对方,从而达到更好的合作。有时候,交流又让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和对方站在同一战线,彼此伤害的语言不经意流露而出。两年后,非洲旅行归国的王小继发热至华山医院就诊,又遇到了这个冤家。随着病程深入,小继的病情逐渐严重,师姐发现,小继非常不配合治疗,不仅是身体症状,更有心理的伤痕。师姐曾经看不上的小继的思想理念,却成为这一次挽救他的方法和必然?交流到底是不是与人相处的解药?
03 人生处处是是关系【人类和微生物的关系】
小继归国感染了病原体,师姐72小时极限救援。想不到这微生物还玩出了花……我们的身体里有无数的微生物,我们肠道里的菌群甚至会影响大脑~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杀死这些微生物,不仅不可能杀死,和不少微生物存在共生共存的关系。那么人类到底该如何对待微生物、如何与之和谐共处?
影片将微生物这个课题与人类密切的关系捏合在了一起,还搞了点悬疑,塑造了一个有趣的新形象,先不剧透,去剧中一探究竟吧。
【职场关系】
今年夏天是脱口秀的盛会,职场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都会觉得不说点牛马的段子,不骂骂老板共情,都不配称为打工人。光是“年轻人”这三个字说出来,都仿佛充满了一股教训意味,PUA三个大字从头顶飘过。
剧中的小继从一开始满怀热情到最后说出“不做医生了”,跟职场不无关系。诚如片中所说,交流是需要成本的,大家都这么忙,你按需求把事情完成就好了。忍不住会想,为什么小继会被PUA到,但是师姐不会?真理想和假理想在问题试炼面前高下立判,当心中有坚定的人生坐标,自然就不会轻易因着外界而转移。
片中出镜的周医生是这样说的:要不要被“PUA”你自己要想清楚。你的时间就应该花在对你自己人生目标有用的地方。
【医患关系】
最近这几年,医患关系成为经常上新闻的访客,一直以来,医生们其实都是抱着这样的理念:病不要紧,怕的就是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在这点上,交流更是至关重要。
在医生心里,其实病人的逝去,对他们而言是更挫败与失落。站在第一线跟时间,跟命运抢人的也是他们。“医院就是战场,没有那么多可以出错的地方。它跟一般的工作不一样,更需要团结精妙的合作。”
【科研和临床的关系】
片子中有这样一段探讨。个人是有局限的,个人不能保证不出错,但是科研有其长远的价值,当下一个病人的病治好了,是否能成为其他人医治的关键呢?其实我们都在期待有先例可参考,自己不是个案。
师姐和小继在这上面也有分歧,靠着科研不断晋升和临床增加经验,这两条路径,有时候难以兼顾。对于病人来说,当然是临床医生经验越丰富越好,但是科研却也是医生能进步的试金石。所以能够在临床同时研究科研的医生,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奇葩说》的辩题:博物馆着火,救猫还是救画?黄执中将辩题扩展到了眼前的生命和远处的哭声,到底当下救治病人是关键,还是留存世代的内容更重要?对医生来说可不只是个辩题啊。
细数了以上种种关系,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人和人的内心接触会带来一定的伤害,但是只有人和人的真正交流,才能实现理解和成长。
03 科学与情感的共舞
《师姐,我不做医生了》是由华山医院出品,凹盈(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科普微电影。该内容已在B站账号:@魔都科学目录 上线,这是一个立足科技领域的综合性科普频道。
《师姐》这个IP其实不是第一部的尝试了,在此之前,制作团队也已经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上海科技馆和脑虎科技共同打造了3部师姐系列科普微电影,都收到了比较好的反馈,观众也纷纷表示有意思,文科生也能看下去。
此次第四部影片《师姐,我不做医生了》,从策划到制作整体历时180+天,邀请到了许多感染科的医生们亲自参演了剧情。尤其片中扮演“保主任”的王新宇医生,对剧情的科学性,故事性提供了很多宝贵意见。第一次“触电”当演员,因为和平时自己的性格迥然不同,却也完全演出了一个严厉又负责的师长形象。还有许多医生第一次参与演出,直言“想不到要拍那么多条,一遍遍来,不比当医生轻松”。
此外,片中还邀请到了张文宏教授客串出演。
其实,导演通过影像表达观念,也是在试图和观众建立一种关系。以往我们总认为科学是严肃的,是理性的,但现实中其实经常有人感慨“理工男的浪漫”,这本质上是科学之美的一种外化。
项目团队总监制、总策划朱伟在科普领域深耕,团队保持着做科普微电影的初心,致力于将科普之美和人性之美相结合,让人拥有知识的获得感,同时又能有情感的共鸣。始终是想把这种理性浪漫推向观众。
科普的意义是把复杂奥秘的科学知识用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使得内容更好消化,而这部微电影延续了“师姐”系列一贯的风格,贯彻人性与科学的“反应”,与观众达成一次诚意的“交流”。
最后请关注Bilibili-魔都科学目录,《师姐,我不做医生了》已经上线。欢迎大家进入有趣的科普电影世界。
点击查看原文:一半演员是真医生,这样的国产医疗剧能看么?